物派與後物派收藏展 Mono-ha and Post Mono-ha
藝術家: 斎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関根伸夫Nobuo Sekine、菅木志雄Kishio Suga、
小清水漸Susumu Koshimizu、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

Hiro Hiro Art Space將自2019年8月10日至2019年9月29日期間展出《物派與後物派 Mono-ha and Post Mono-ha》,並在9月7號舉辦講座。此次展覽展出的藝術家有斎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関根伸夫(Nobuo Sekine)、菅木志雄 (Kishio Suga) 、小清水漸(Susumu Koshimizu ) 、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探討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戰後藝術史中,出現與「具体派」同等重要的藝術派別——物派。

物派主要的精神,是將木材、石頭等天然素材、紙或是鐵板等未加工的材料作為主題本身,不經由加工轉化成其他成品,使這些素材不再只是創作藝術的媒介,而是藝術創作的主角,重塑物件與所在空間的互相依存關係。「もの(Mono)」不是只限制於「物・物質・物體」,在日語裡更有「事情」、「狀態」的含義,是日語獨有的曖昧詞彙。此外「もの(Mono)」在日語裡亦有「者」之意,翻譯為「人」的意思,意味著「人」的因素介入於藝術創作是很關鍵的。多少會有人將東方的物派與西方的極簡藝術(Minimalism)相提並論,然而,60年代極簡主義(Minimalism)主張藝術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現的方式,而是揭示物質本身的絕對存在性與幾何結構性,反之物派加入了「人」的元素,將最低限度的人的行為、意識、觀念、思想放入作品中,也因為人的加入,物派藝術家在作品呈現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物派整體從1968開始到1970年間分為三大派別:(1)「李禹煥+多摩美系」派(2)「藝大系」派(3)「日大系」派。此次我們展覽專注於「李禹煥+多摩美系」派的藝術家。
斎藤義重
斎藤義重為多摩美術大學的教授、日本戰後藝術其中一個代表人物,也是物派「多摩美系」藝術家的啟蒙者。大正到昭和初期間,他的創作受歐洲的前衛藝術–特別是達達主義(Dadaism)與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影響,作品的特徵大多是使用木頭作為材料,以漆料將木板的表面均勻上色,抹除表面的素材感,使觀者感受最單純的顏色本身、以及木板的「存在」的狀態;或是在板面用工具鑽鑿後將留下的痕跡作為主題。
関根伸夫
斎藤義重的學生之一関根伸夫是物派重要的代表藝術家,尤其是來自他的發想之作品《位相-大地》更可說是開啟物派的關鍵創作。関根伸夫在神戸的須磨離宮公園的空地挖了一個深2.7公尺、直徑2.2公尺的圓柱坑,並在旁邊用挖出的土壤重塑一個同樣尺寸的圓柱;透過一坑一洞、一凹一凸的形式翻轉大地的樣貌,呈現大地的多樣表現力與本質的不變。往後的藝術創作中他開始討論位相幾何學(Topology)(形狀在空間中連續變化下如拉伸或彎曲,會維持不變的性質,但不包含撕開或黏合。)。於一空間中,関根運用位相幾何學(Topology)的概念,在「位相繪畫」裡把「形狀」的概念抽離,例如將和紙切下一塊後在畫面上重疊並留下缺口及刮痕,這些缺口與重疊並非有固定形狀,而是以伸縮、自在變形的「位相」存在著。這次展出的作品除了「位相繪畫」以外,亦有関根伸夫大型雕塑作品的手稿,関根因挑惕材料,並不隨意製作雕塑作品,透過手稿能更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心境。
小清水漸
小清水漸是関根伸夫在製作《位相-大地》時的一大助手,幫助関根克服製作上的技術問題。當時與関根伸夫一同完成工程浩大的《位相-大地》的物派「多摩美系」藝術家們,都對此大型具生命力的作品深感震撼,並在當下各自對藝術創作有所強烈的啟發。其中之一的藝術家小清水漸,作品素材多為木頭、鐵、石與紙等天然媒材,原原本本地表現素材本身的質感與形態,並將異材質做多元的結合。此次所展示的是小清水漸1976年早期的紙上作品,模擬繪製抽象形狀切割下來後,重疊繪製放置的樣子。
菅木志雄
菅木志雄為物派另一重要的代表藝術家,直到現在依然以物派理論為基礎創作。菅木志雄在70年代嘗試將哲學思維和物質結合,使用石頭、木頭、金屬等素材在空間中以不同的形式”放置”,以形成一個如同景觀的”場”。將各種媒材、空間、作者思維等相互建立連結性,比起說是創作,菅木志雄的藝術作品更像是將空間活化。此次展覽的作品為1986-2011年間的作品,每件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場”,然而當所有作品被二次放置後,觀者的思緒、距離與作品之間又將產生新的場域與連結,使觀者可從可見空間中臆測超然的無形空間。
物派的發展到了1980年,開始有了「後物派」這個以時代做區隔的派別。「後物派」並非是單純的繼承物派,它確實繼承了物派對展現材料本身表現力的精神,但也同時對物派提倡的最低限度的人為因素做出反動,將傳統藝術的繪畫、 雕刻等技術回歸到後物派的作品中,並強調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性或故事性,構成的”場”可能帶入了更明確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等。
川俣正
藝術家川俣正被認為是後物派裝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大型公共裝置藝術作品,多將作品與某個特定的地點建立起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結,好比在一棟建築上用各種型態的廢木料(細長木片、木箱、木筷等)搭建一座造型性強具戲劇化的結構體,使作品與環境似乎達成了虛與實、收與放、靜與動的聯繫。川俣正的公共裝置藝術很少數能長久保存,短暫性存在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這特性彷彿與當地文明的興與沒的輪迴相互呼應著。而他在做大型裝置藝術之前,會先製作小型模型及草圖等,這些物件能長期保存川俣正每件暫時性公共藝術作品的過程與思緒,此展覽也將展出川俁正的小型模型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