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藝術—物派起源Tricks and Vision、物派與後物派

飯田昭二 IIDA Shoji (1927-2019)
Sokohaka, 1998
鉛筆在和紙和木頭上 washi, pencil, wood
58.5 x 58.5 cm
framed 61.8 x 62 cm
Price 240,000 NTD
飯田昭二(1927-2019)於七〇年後開始他「最低限度」系列的紙上作品。
「只要人類有所期望,世界跟自我的關係就會因應這期望的程度而持續下去。此時應該了解的是,期待關係的是人類、而非世界。因此,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想望,限縮於最低限度。」—飯田昭二
「最低限度的人為因素」亦為物派(もの派、Mono-Ha)重要的藝術表現哲學,而飯田昭二極可能啟發了日本劃時代的當代藝術理論。

菅木志雄SUGA Kishioi (b.1944)
Realm Composition, 1986
石頭 Stone
22 x 15 x 12 cm
Price 400,000 NTD

菅木志雄SUGA Kishioi (b.1944)
重綠峽谷, 1991
顏料在木頭和膠合板上 Painted wood and plywood
48 x 36 x 9.2 cm
Price 1,000,000 NTD
菅木志雄(b.1944)為「物派(Mono-ha)」一重要的代表藝術家,直到現在依然以「物派」理論為基礎創作。簡單而言,物派的精神在於,將木材、石頭等天然素材、紙或是鐵板等未加工的「物」作為主題本身,不經由加工轉化成其他成品,使這些素材不再只是創作藝術的媒介,而是藝術創作的主角,並透過「最小限度的人為因素」展現其媒材的物質性。菅木志雄在70年代嘗試將哲學思維和物質結合,使用石頭、木頭、金屬等素材在空間中以不同的形式「放置」,以形成一個如同景觀的「場」,將各種媒材、空間、作者思維等相互建立連結性。

関根伸夫SEKINE Nobuo
B40-6 Boundary of Rain, 1989
Mixed media (Phase Conception)
100.4 x 80.3 cm
Price 640,000 NTD

関根伸夫SEKINE Nobuo
A Point of the Earth, 1982
造型不銹鋼 shaped stainless steel
36 x 31.5 cm
Price 160,000 NTD
関根伸夫以其巨型作品《位相—大地》為起點,利用切割、平移紙張的表現手法,在平面作品上討論「位相幾何學(Topology) 」 —形狀在空間中連續變化下如拉伸或彎曲,但不包含撕開或黏合,會維持不變的性質。《Boundary of Rain》便是他「位相幾何學」的系列創作。
1970年7月,関根被選中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展覽。他展示了 《空相(Phase of Nothingness)》,由一塊大石頭放置在高大的不銹鋼鏡面方形柱子上所組成。銹鋼鏡面方形柱反射著周圍的景色,融入環境幾乎從視野中消失,石頭則似乎漂浮在空中。関根說過,現今的藝術家不創造任何東西;他只是拂去事物上的灰塵,展示它們的原貌,而非我們的偏見所看到的樣貌。
日本戰後藝術—物派起源Tricks and Vision、物派與後物派
文 | Hiro Hiro Art Space
前言
睦月 x Gallery真葉接待中心的空間設計,內部大量使用木材,表現木頭溫暖而樸質的原色。若要能襯托這空間的素雅,我們立刻想到利用天然素材表現其自然物質性的日本當代藝術「物派(Mono-ha)」。
1968至1969年間,日本當代藝術出現劃時代的轉捩點,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從繪畫、雕刻的二分法轉變成平面、立體的概念,日本藝術家開始在創作表現上模糊了繪畫與雕刻在形式和維度上的可能性。
物派的起源「Tricks and Vision」
1968年,一個由多位藝術家聯合參與的展覽「Tricks and Vision」,展示了各種視覺錯位的作品,參與的藝術家幾乎都是繪畫出身,然而於此展覽藝術家們跳脫繪畫的框架,對西方古典藝術之錯視技巧「透視法」進行解構,大膽以不同媒材與手法延伸繪畫藝術產生的視覺錯覺,例如飯田昭二(1927-2019)的《一半與一半》,將黃色與白色的乒乓球分別放於籠子兩側,中間用雙面鏡分隔,使觀者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產生乒乓球看似自行變色的錯覺。

飯田昭二 IIDA Shoji
一半半乒乓 half & half ping pong, 1968 / 2019
鳥籠、乒乓 bird cage, ping pong
45 x 45 x 45 cm
Price 1,100,000 NTD
飯田昭二(1927-2019)的《一半半》,將黃色與白色的乒乓球分別放於籠子兩側,中間用雙面鏡分隔,使觀者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產生乒乓球看似自行變色的錯覺。 這件作品首次發表是在1968的聯展「Tricks and Vision」。對繪畫出身的飯田昭二而言,在當時,日本繪畫仍以學習西方的透視法為主流,但透視法其實就是將人類眼前所見的三度空間視覺場景,重現在平面畫布上的一種「戲法(Trick)」,而飯田昭二試圖超越錯覺「戲法」的「虛」以走向表現「存在」的「實」。1968年製作的作品《一半半》最終受M+美術館收藏。此展示於Gallery真葉的作品是藝術家為2019年舉辦在Hiro Hiro Art Space的「飯田昭二展」所製。
在此之前,日本繪畫仍以學習西方的透視法為主流,對這個展出來說,透視法其實就是將人類眼前所見的三度空間視覺場景,重現在平面畫布上的一種「戲法(Trick)」,而飯田昭二及其他藝術家在展覽「Tricks and Vision」中作品試圖超越錯覺「戲法」的「虛」以走向表現「存在」的「實」。
Tricks and Vision後的重要作品《位相—大地》
「Tricks and Vision」展覽結束後,1968年10月,參與其中的藝術家之一関根伸夫(1942-2019)深受此展覽啟發,帶領數名藝術家一同完成了作品《位相—大地》—他們在須磨離宮公園內挖出一個深2.6米,直徑2.2米的圓坑,而挖出的泥土在圓坑旁被塑造成與圓坑大小一致的圓柱體,最後這些泥土被填回到原有的圓坑中。作品從完成到消失僅幾十天的時間,卻激烈引發許多後續討論,不論是對雕塑的思考、藝術作品的定義以及藝術家在操作作品時的身分定位等等。

関根伸夫《位相−大地》(1968)
[© Yoko Sekine Photo: Susumu Koshimizu]

関根伸夫SEKINE Nobuo
三個地點Three locations, 1999
混合媒材在紙上 Mixed media on paper
54 x 42 cm
Price 100,000 NTD
《位相—大地》完成後関根伸夫持續創作許多地景藝術、裝置藝術,作品《三個地點, 1999》中可見其裝置藝術的手稿。
日本當代藝術劃時代的創作脈動—「物派(Mono-ha)」
從「Tricks and Vision」對日本長久承襲西方藝術的反思到関根伸夫的作品《位相—大地》,日本當代藝術形成了新的藝術現象,此現象被後來的藝評家定義為「物派」—沒有藝術宣言、中心領導人物與目標,而是一群日本藝術家自發性開啟的創作脈動。
「Mono-ha(物派)」的「Mono」(漢字翻譯作「物」)隱含著物體、物質狀態、物理現象等概念,而日文的「もの(Mono)」亦為「者」的讀音,為華語「人」之意,簡單來說,物派的精神在於,將木材、石頭等天然素材、紙或是鐵板等未加工的「物」作為主題本身,不經由加工轉化成其他成品,使這些素材不再只是創作藝術的媒介,而是藝術創作的主角,並透過「最小限度的人為因素」展現其媒材的物質性與物理現象。與西方「極簡藝術」不同的是,物派藝術家多半不捨棄人為因素的介入,因為最小限度的人為因素是既不隨心所欲將物質全然納為己有,卻仍保有身為創作者對世界的想望的展現。
其中,物派代表藝術家之一菅木志雄(b.1944)直到現在依然以物派理論為基礎創作。菅木志雄在70年代嘗試將哲學思維和物質結合,使用石頭、木頭、金屬等素材在空間中以不同的形式「放置」,以形成一個如同景觀的「場」。他將各種媒材、空間、作者思維等相互建立連結性,比起說是創作,菅木志雄的藝術作品更像是將空間活化。
「後物派」—物派的承襲與反動
物派的發展到了1980年,藝評家梳理出「後物派」這個以時代做區隔的脈絡。「後物派」並非是單純的繼承物派,它確實繼承了物派對展現材料本身表現力的精神,但也同時對物派提倡的最低限度的人為因素做出反動,將傳統藝術的繪畫、 雕刻等技術回歸到後物派的作品中,並強調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性或故事性,構成的「場」可能帶入了更明確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等。其中,藝術家川俣正(b.1953)被認為是後物派裝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大型公共裝置藝術作品,多將作品與某個特定的地點建立起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結,好比在一棟建築上用各種型態的廢木料(細長木片、木箱、木筷等)搭建一座造型性強具戲劇化的結構體,使作品與環境似乎達成了虛與實、收與放、靜與動的聯繫。

川俣正KAWAMATA Tadashi
TILTED ARC PLAN(ARC-4), 1985
顏料、木頭paint on wood
58.5×58.5 cm
Price 300,000 NTD
川俣正的公共裝置藝術很少數能長久保存,短暫性存在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這特性彷彿與當地文明的興與沒的輪迴相互呼應著。而他在做大型裝置藝術之前,會先製作小型模型及草圖等,這些物件能長期保存川俣正每件暫時性公共藝術作品的過程與思緒,《TILTED ARC PLAN(ARC-4), 1985》便是川俁正在美國紐約federal plaza的公共裝置藝術之概念作品。
物派「多摩美系」藝術家們的教授—斎藤義重
回溯「物派」的發展,斎藤義重(1904-2001) 身為多摩美術大學的教授、日本戰後藝術其中一個代表人物,對物派「多摩美系」藝術家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大正到昭和初期間,斎藤義重的創作受歐洲的前衛藝術–特別是達達主義(Dadaism)與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影響,作品的特徵大多是使用木頭作為材料,以漆料將木板的表面均勻上色,抹除表面的素材感,使觀者感受最單純的顏色本身、以及木板的「存在」的狀態;或是在板面用工具鑽鑿後將留下的痕跡作為主題,表現物質多變而樸質的樣態。

斎藤義重SAITO Yoshishige (1904-2001)
Shamentai, 1998
油彩在膠合板上 Oil on plywood
108 × 91× 9 cm
Price 2,000,000 NTD
大正到昭和初期間,斎藤義重(1904-2001)的創作受歐洲的前衛藝術–特別是達達主義(Dadaism)與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影響,作品的特徵大多是使用木頭作為材料,以漆料將木板的表面均勻上色,抹除表面的素材感,使觀者感受最單純的顏色本身、以及木板的「存在」的狀態;或是在板面用工具鑽鑿後將留下的痕跡作為主題,表現物質多變而樸質的樣態。
Previous exhibited works

飯田昭二 IIDA Shoji (1927-2019)
一半半(藍色高跟鞋) half & half (blue pumps), (1968)/2019
鳥籠,鞋子bird cage, pump
40 x 40 x 40 cm
Price 1,100,000 NTD

飯田昭二 IIDA Shoji (1927-2019)
一半半(紅色高跟鞋) half & half (red pumps), (1968)/2019
鳥籠,鞋子bird cage, pump
40 x 40 x 40 cm
Price 1,100,000 NTD
飯田昭二(1927-2019)的《一半半(藍色高跟鞋)》,將藍色與白色的高跟鞋分別放於籠子兩側,中間用雙面鏡分隔,使觀者在不同角度觀看時產生高跟鞋看似自行變色的錯覺,此外,將帶有女性象徵的高跟鞋放置在鳥籠中,亦有隱喻被禁錮的女性的意圖以對不平等的社會做出批判。這系列的首件作品為《一半半(乒乓)》首次發表於1968的聯展「Tricks and Vision」,於鳥籠中兩側分別放置黃色與白色的乒乓球。在當時,日本繪畫仍以學習西方的透視法為主流,但對繪畫出身的飯田昭二而言,透視法其實就是將人類眼前所見的三度空間視覺場景,重現在平面畫布上的一種「戲法(Trick)」,而飯田昭二試圖超越錯覺「戲法」的「虛」以走向表現「存在」的「實」。1968年製作的作品《一半半(乒乓)》最終受M+美術館收藏。

飯田昭二 IIDA Shoji (1927-2019)
紅色與紺青 Red and Prussian Blue, 1983
和紙,水彩 washi, watercolor
framed 65 x 65 cm
Price 200,000 NTD

飯田昭二 IIDA Shoji (1927-2019)
記憶之座 Kioku no za, 1998
和紙,水彩 washi, watercolor
39.5 x 64.5 cm, framed 51 x 76 cm
Price 250,000 NTD
飯田昭二(1927-2019)於七〇年後開始他「最低限度」系列的紙上作品,如1998年的《記憶之座》。他運用最小限度的顏色、形狀和繪畫行為,將「自然萬物」表現於紙張平面作品上。「只要人類有所期望,世界跟自我的關係就會因應這期望的程度而持續下去。此時應該了解的是,期待關係的是人類、而非世界。因此,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想望,限縮於最低限度。」—飯田昭二
「最低限度的人為因素」亦為物派(もの派、Mono-Ha)重要的藝術表現哲學,而飯田昭二極可能啟發了日本劃時代的當代藝術理論。

菅木志雄SUGA Kishioi (b.1944)
Site of Distance, 2020
壓克力與亮光漆在木頭上Acrylic and varnish on wood
125.5 x 90 x 26 cm
Price 1,800,000 NTD

菅木志雄SUGA Kishioi (b.1944)
Surrounding the air, 2010
木頭 wood
40.7 x 37.1 x 7.3 cm
Price 600,000 NTD

菅木志雄SUGA Kishioi (b.1944)
場間 Inter-Field, 2013
塗料、木 paint on wood
h37.4 × w28.9 × d8.8 cm
Price 150,000 NTD

菅木志雄SUGA Kishioi (b.1944)
物態化(6) Emerging process, 2011
木頭、壓克力 Wood, acrylic
120 x 90 x 7.5 cm
Price 2,500,000 NTD

菅木志雄SUGA Kishio
湧進Surging, 2001
木材、膠水和水性塗料 wood, glue and water-based paint
38 x 36 x 8.3 cm
Price 480,000 NTD
菅木志雄(b.1944)為「物派(Mono-ha)」一重要的代表藝術家,直到現在依然以「物派」理論為基礎創作。簡單而言,物派的精神在於,將木材、石頭等天然素材、紙或是鐵板等未加工的「物」作為主題本身,不經由加工轉化成其他成品,使這些素材不再只是創作藝術的媒介,而是藝術創作的主角,並透過「最小限度的人為因素」展現其媒材的物質性。菅木志雄在70年代嘗試將哲學思維和物質結合,使用石頭、木頭、金屬等素材在空間中以不同的形式「放置」,以形成一個如同景觀的「場」,將各種媒材、空間、作者思維等相互建立連結性。

関根伸夫SEKINE Nobuo
相的概念Phase Conception, 1988
金箔、壓克力顏料、層層疊加的和紙 gold foil, acrylic paint on layers of thick Japanese paper
80.3 x 65 cm
Price 730,000 NTD
関根伸夫以《位相—大地》為起點,利用切割、平移紙張的表現手法,在平面作品上討論「位相幾何學(Topology) 」 —形狀在空間中連續變化下如拉伸或彎曲,會維持不變的性質,但不包含撕開或黏合。《相的概念Phase Conception, 1988》便是他經典的「位相幾何學」的創作。